第194章 出海(2 / 4)

觉得意外。

先前兵部尚书许进就曾经在廷议的时候提及过此事,卫所糜烂他们也都看在眼里,没什么好说的。

然而当他们看了汤昊的密信之后,却是接连变了脸色。

这密信里面,主要内容只有一个,那就是针对卫所进行改制!

因为边雄的缘故,中山侯顺势清洗了整个山东大小卫所,将那些贪腐受贿、奴役将士的军官将佐全都砍了脑袋。

那么接下来,面对这些名存实亡的卫所,朝廷应当怎么处理,这就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难题!

是继续调拨一些武将勋贵过去做军官将佐,继续沿用先前旧制,还是抓住这个机会对山东卫所改制,以期恢复山东卫所战力?

这个选择,看似简单,可实际做起来很难!

因为中山侯汤昊也在密信里面说了,真要是想对卫所改制,那朝廷就要增加对军费的投入,这个军费不只是九边军费,更是从国政大局出发,朝廷应当加大对军队建设的投入!

提高军队待遇,确保军人利益,比如从军屯一事着手。

这军屯制度起源于西汉时期,后来被历代延续,在大明得到极大发展。

昔年太祖高皇帝曾不无得意的说过这么一句话,“吾养兵百万,不费百姓一粒米”。

其底气就来自于大明王朝的卫所军屯制度。

卫所军士一边操练,一边屯田,平时耕作,战时参战。

军士三分守城,七分屯种。又有二八、四六、一九、中半等例。皆以田土肥瘠、地方冲缓为差。

不管是驻防内地还是边疆,每一兵士都由国家配给一定数量的土地自耕自种,以免去百姓的负担与转运粮饷的困难,实现军队的自我供给,这种以卫所守军耕种的屯田法,对于免去百姓负担与转运粮饷的困难在一定时期收到了效果。

比如永乐元年的军屯产量,已高达两千三百万石以上,足以豢养永乐王朝那规模庞大的战兵军团了。

然而一个好的制度,能否长期运转施行下去,并不在这制度本身,而是在于人!

卫所军屯制度的根基,毫无疑问在于田地!

而这田地,恰恰也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东西。

所以各种达官显贵,军官将领,乃至于领兵宦官都纷纷将手伸入到了军屯的土地上,大片军田被侵占,大量卫所军士被奴役,大量底层军士活不下去了开始逃亡……

卫所糜烂,不是制度之错,而是人之错啊!

“三位爱卿,对此有何看法?”

朱厚照看着三人。

“朕意可以尝试一二!”

“卫所军屯制,这可是我大明国策!”

“既然清楚其日益糜烂,那就不能就这般放任其继续烂下去!”

还是那句话,中山侯汤昊都把脓疮给伱挑破了,淋漓鲜血都流出来了,你还怎么装作看不见?

不说什么其他的,至少这伤口得缝合起来吧?

刘健、马文升和张敷华交换了一下眼神,然后还是刘健开了口。

“陛下,若单是清理军屯,此事未尝不可。”

元辅大人定下了一个基调。

如果只是清理军屯,还田地给军士,确保他们的利益收成,那确实没问题,咱们可以继续聊下去。

话外之音嘛,如果你还想听信这狗贼中山侯的提议,什么“提高军队待遇”,那对不起咱们聊不下去了!

国朝穷得都快揭不开锅了,每年九边军费几乎都占了国朝总税收的一大半,你他娘地还要我们提高军费投入,还要我们重视军队建设,你怎么不来做户部尚书,不来做内阁首辅?

九边军费不是军费啊?

说得好像真没给你们钱粮一样!

这个结果,朱厚照并不意外。

汤昊也告诉他了,一步一步来嘛,先改军屯制度,其他的等汤昊剿倭回来再说!

毕竟军屯制度规定之下,这些划拨给卫所军士的田地,那就是属于军队的田地,任何人都不得向里面伸手,这才是今日议事的真正目的!

“元辅此话有理!”

“良田为权贵官豪所占,贫穷军士无寸地可耕,这卫所军屯还怎么屯得下去?”

“其他卫所暂且不提,单看这山东卫所,就是一个机会,若是改制后运行得当,日后也可将其推行至天下!”

用野人的话来说,这叫做试点,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。

确立了议事主题,剩下的事情就简单多了,至少三位重臣可以与小皇帝继续聊下去。

接下来君臣四人开始商议,如何拿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章程,可以确保这些军屯不被他人侵占,比如都察院派遣御史进驻地方卫所,亦或者取消军官世袭制度等等,再有就是降低军屯赋税甚至直接减免军屯赋税……

矛盾与争辩时常有之,毕竟小皇帝秉持着无条件支持中山侯的信念,尽可能地帮助卫所军士争取利益。

这些卫所军士现在是废了,但朱厚照相信等待这一系列新制度推行下去,昔年太祖高皇帝和太宗文皇帝养兵百万的卫所军屯制,就会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,他这个正德皇帝也可以养兵百万,然后……挥师北伐!

与此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