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3章 世道不公!汤昊再杀人!(2 / 3)

哥哥过来转转,以后他帮我们家煮盐!”

泼皮被踹出去了三米开外,身上肋骨都断了好几根,挣扎着想要从地上爬起来,却是吐出几口老血,站都站不起来了。

这不是在吸血吃肉,这是在敲骨吸髓啊!

辛辛苦苦地劳作一整天,任由身体被摧残,结果只能赚个十文钱,还不够缴纳那高昂的盐税!

在大明中叶的时候,银子价值逐步攀升,一两银子等于十六钱,差不多也就是一千六百文。

哪怕他手里面还拿着匕首,可是此刻连向汤昊挥刀的勇气都没有。

妇人见状好几次张了张口想要说些什么,可是一想到自己家里眼下的艰难处境,要是真能多出这么一个青壮劳力,说不定还真能熬过去。

“为了交上税,我们一天得煮两锅。”

仅仅只有一口大锅和一个灶台,以及无数堆满的柴火。

“嫂嫂,这煮一锅盐,得多长时间。”

妇人笑了笑,看着汤昊那孔武有力的臂膀,心中莫名觉得踏实。

毕竟失败的先例就摆在那里,谁吃饱了撑的才会为这些灶户考虑,平白搭上自己的仕途。

从那以后,也就没人提什么“废锅灶、建盐田,改蒸煮为日晒”了。

具体流程是通过刮取海边咸土(后来用草木灰等吸取海水)作为制盐原料,用水冲淋溶解盐分,形成卤水,然后将卤水置于敞口容器内充分晾晒,燃薪加热蒸发水分,取得盐粒,这种方法被称为“淋卤煎盐”。

妇人小心翼翼地将罐子放好,脸上这才露出了一抹笑容。

生而为灶户,那一辈子都是灶户,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是灶户,没有办法变更,除非他们一家人死绝了,才能解除这份炼狱般的痛苦。

四五.三二.八五.二四四

宋元时期出现了“晒曝成盐”的晒盐方法,但因技术不够成熟,煎盐仍多于晒盐,而且这也是为了满足朝廷对于盐业利润的需求。

“小心!”

他们的死活,也没人会在意。

“合该你我兄弟发财啊,大的先玩玩,小的可不能坏了身子,不然不值钱了……”

汤昊也一直沉默着,没有再多开口询问,只是不停地搅动着手中的木棍。

对于这些孩子而言,他们不用读书,也不用学习其他的技艺,因为他们没有这个资格。

用这锅灶还要给你们这些官差衙役抽成?

这不是吃相难看,这是要把人往绝路上逼啊,

不知过了多久,铁锅里的水分渐渐蒸发,刘大山的妻子也开始了忙碌,把锅里的盐不停地铲出来装进罐子里,而小囡囡则是吃力地捧着罐子,力尽所能地帮助自己的娘亲。

“嫂嫂放心,有我在,不会有事的。”

入目只见,海边滩涂上面,搭建好了一个个茅草屋,这就是灶户在海边煮盐的工作场所。

可是他话音刚落,一旁阴影里面就冲出来了两个人。

偏偏妇人还要一个人劈柴,一个人烧火,又得时不时地搅拌锅里面的卤水,早已经是累得大汗淋漓,可是她又不敢停歇,只能辛苦地咬牙撑着。

汤昊将熟睡中的囡囡递给了妇人,然后沉默着走向了那两个泼皮。

听到这话,妇人这才看向了汤昊,眼神里面满是戒备。

但是不管怎么说,造户花命煮出的海盐,只能卖区区五文钱一斤,这着实太过离谱了一些。

煮盐煮盐,就是“煮海为盐”,早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,古人便开始制盐,夙沙氏首创海水制盐,号称“盐宗”。

所以这些孩子,从小就要在这煮盐灶台旁边待着,用眼睛看,用手脚去做!

汤昊敏锐地观察到,这些孩子大多皮肤蜡黄、面色黝黑,一副营养不良的模样,不是因为吃不饱,就是因为长期在这浓烟浸染下患上了一系列的疾病。

要是不煮盐,就应付不了官差索取的盐税,官差就会直接抓人杀人,他们就会家破人亡。

妇人与刘大山模样差不多,都是又黑又瘦,而且因为身高的缘故,看起来更像是一根竹竿。

随即他抱起了已经睡熟的小囡囡,妇人则是抱起了那个装满盐的罐子,一起向那个称之为家的茅草屋走去。

他们的命,不是命。

汤昊见状和煦地笑了笑,低声道:“嫂嫂,我是大哥的表弟,汤日天,逃荒过来的,以后家里煮盐和徭役这些,全都交给我来做吧!”

还有四斤盐卖二十文是什么鬼?

这个灶台是他们家的,此刻也只有一个妇人在辛勤忙碌着。

汤昊闻言点了点头,只见这锅里的水分已经干得快要差不多了,锅的四周也都已经结出了白中带微黄的结晶,这就是煮盐煮出来的成品。

转过一座座小山头,终于来到了海边,视野也顿时变得开阔了起来。

妇人略显羞赧地开口道:“这锅盐快要煮好了,到时候可以休息一下,接着煮第二锅。”

看着这两个满脸淫邪的泼皮无赖,妇人吓得花容失色,急忙躲在了汤昊身后。

虽然汤昊不知道这正德初年,官方定的盐价是多少,他先前光忙着跟文臣缙绅斗法,吃饭要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