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三十一章 孩子们最喜欢的大诗人——黄夫子(2 / 3)

也根本不是值得学习的对象,反而应当摈弃。”

“没事,我们已经和锦衣卫说了这件事了。他们这回理亏,乐意全力帮我们去找。”朱文奎说。

很快,他们就来到小广场上。空地中间,放着一台高大的机器,用油布盖着。机器前,一众学童,正在跟着先生读书。

“大家都在加班加点地干活、重建,孩子也没人管,我寻思还不如就聚集起来上课去。这位吴先生,也是临时从城里找的,很尽责,平日里就让闲下来的人,帮他看孩子就行。”

那边,教书先生也看到了他们,就招呼着让孩子们都起身,过来欢迎。旁边,之前见过几次的黎利,蹲在一堆木料旁,正拿剑削着木棍。见有人过来,也连忙放下东西,赶过来。

“哎?今天轮到你了么?”朱文奎问:“你这是……”

“今天本来该是老李,但他去城里有事,跟俺换班了。”黎利回答:“俺给大家削笔杆子呢。回头做一些笔来用。”

“手艺不错啊。加把劲,这样文房用具都能自己搞了。”朱文奎鼓励道。

“别看他这个样子,俺们这伙人里头,他才是最有文化的呢。”唐赛儿告诉大家:“虽然是边远地方来的,但他家其实是祖传的文化人,不像俺这种,就念过蒙学的。”

“哪里,三小姐过奖了。”黎利谦虚道:“俺这辈子,是没机会考科举了,心里一直有些不甘心。所以,也是想让孩子们多读读书。今后,总有机会能用上。”

“那你考我们的不就行了。”脱欢立刻开始招揽:“我们这边不挑人的。你会汉字就能考。”

“哎呦!谢谢台吉了!”黎利眼睛一亮,整个人都精神了起来:“大元大明都不带俺,可算有个能让俺考试的地方了。对了,贵国——呃,咱们大秦国,科举考哪些内容啊?也和元明一样,以朱子集注为准么?”

“我们这边好考多了。”脱欢告诉他:“地方上考试的时候,就是从公文格式里,随便找个体例,让大家写一篇五百个字的文章。能写出来,就算中了秀才,可以去县一级的官府当差;之后还能参加朝廷的考试,要按照当年要求,默写指定的几本经书里的段落。三次都能写出来,就算中了举人,可以就任所有职务。”

“这些是不是太简单了?”黎利有些怀疑:“那最上面的进士呢?”

“进士好几年都没招人了。”脱欢告诉他:“那个要求太高了,实际上是一种给家的荣誉头衔了。我们其实不需要这个水平的人,来参加行政工作。所以空着也就空着了。”

“那为什么不招啊?”黎利不解道。

“我们和元明都有联系,自己也知道,这边的秀才和举人,其实就是借个名头。考试本身,就是为了检查他们的文化水平够不够参加文职工作的。”脱欢解释道:“但当时,朝廷觉得,我们还得和东方各国打交道,举人都是这个水平,被人嘲笑了怎么办。”

“所以,选进士的时候,我们都是直接照搬他们两家的,让大家当场去写策论之类。不过这个难度确实太高,考生往往强行去凑,经常写得七零八落,引喻失义。所以经常很久都没一个能合格的。”

“这样啊……不过,要是还不想放松标准的话,这样也可以接受。”黎利点头道:“毕竟,这些人都是对外交流用的,有那么几位学者撑场面,也就够了。”

“是啊。”

“那这个考试,是多久一次啊?”黎利继续问。

“今年也不行,应该没法开。”脱欢想了想,说。

“考生水平有限,考不上归考不上,但考试本身还是要举行的吧?”黎利好奇道:“难道达标的人太少,没法办了?”

“办还是要办的。”脱欢挠了挠头,说:“之前齐泰先生在这里时,我们都是请他来评卷子。他是大明的解元,中过进士,我们觉得还是有足够权威的。但这两年,他也跟着吴王外出,我们能找到的其他几位老先生也没空来,就比较麻烦。”

“齐泰先生告辞之前,我们央他留下几道题,准备这几年用。但后来发现,大明式的科举,那个题,它难度太高,我们的考官自己都写不出来……”他有些尴尬地说:“所以现在,你就算有本事,估计也得等一等。因为现在没人阅卷了,考试自然也办不下去了……”

“啊?”黎利傻了眼:“那怎么办啊?”

“按理说,一个进士才能考察其他进士,所以现在,我们真的没办法。”脱欢说:“不过礼部说,实在不行,明年的考试,就请黄夫人来主持。她的文化水平,应该不输于元明的学士了。在这方面,权威性也应该是够的。”

“那,这位夫人……”黎利有些疑惑:“俺倒不是质疑她的学问,只是这个考试,不是对标元明的科举,用的是中原那边,朱子的规矩么?能让妇人参加么?”

“当时南宋是不让妇人去考科举,又不是不让她们考别人。”脱欢机智地说:“所以朱子也不反对这个,对吧。”

“……啊?”

虽然还是不太理解,不过黎利还是客气地感谢了一番。紧接着,他和吴先生便把一个学童从人群里带出来,准备例行给脱欢一行人展示一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