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五十章 汉军的拖延(2 / 3)

,所要求的不多,只要不败,僵持下去把晋廷所有兵力都给调度过来,这就是刘泰所希望见到的局面,同时,刘泰也有着消耗晋廷国力的意思。

说到底,自己有十一州的优势,而晋廷只有荆州与扬州,多算一点把不毛之地的广州也算给他,自己的粮食能源源不断的从身后运输过来,刘泰就是打算以本伤人来一波。

更重要的是,自己是能直接绕过世家,通过军史与府兵直接向着底层来获取粮食。

对于刘泰来说,完全有底气能够把这一场战争打下去,持续一年,两年,甚至三年,只要华夏大地没有遭遇除了雪灾以外的天灾,那基本没什么问题。

但晋廷依赖世家立国,所以司马绍这统治者,所收取到的粮食本来就要经过世家强豪。

如今打仗起来,世家强豪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但会尽可能的截留粮食,更重要得是司马绍还不能拿他们怎么样。

毕竟江南强豪因眼界问题对所谓分封不感兴趣,但见打仗了便会果断囤积居奇。

而自己手下渡江而来的世家,那是分封的意义,更准确得说见识到了炎汉的文明,本能的想要在晋廷这个坑里面脱身,但他们也没有找到什么卖身的机会。

这就让司马绍很难干活了。

因为司马绍既不怕速胜,也不怕速败,但就这么双方僵持下来,就让司马绍或多或少有几分心忧,尤其三路作战三路都需要定期的押送粮食过去,这让司马绍更头疼了。

不要忘记了,在祖逖还活着时,江南这边还遭受过饥荒,之后便是王敦与司马氏间的长期内乱,这段时间让司马氏根本就没时间去开垦良田劝课农桑。

倒是世家非常积极的开垦土地,只是世家开垦出来的土地,种出来的粮食想要让世家吐出来,那是相当不容易的,就算是司马绍也做不到这一点,毕竟这东西触及利益了。

所以,虽然司马氏是守势,但实际上它的缺粮问题,比刘泰要严重得多,倒也不是晋廷整个晋廷没有这么多粮食,而是司马绍手中没能支撑三路战争,且持续战斗下去的粮食。

这就是刘泰给这一场战争下得第三重保险,毕竟只要粮食不够了,哪怕四大名将入廉颇也只能听从赵王的命令进行主动进攻,你不主动进攻,那么就把你换掉。

简单的说,刘泰的谋划的确是为了进攻晋廷服务,但整个计划的前半段是三路进攻晋廷,给苏峻制造出奇袭健康的机会,直接爆杀司马绍,结束这一场战争。

但如果晋廷挺过了这波,那苏峻便会改道逆长江而上,与赵安汇合先攻破长江防线,一样能够达到战略目的。

如果这还不成功,那就继续形成战略相持,不过周平撤回蜀地,苏峻自求多福,那战争就变成了相持消耗。

自己会把永济渠给修建好,想办法打通黄河与长江,再进攻晋廷。

同时每年,则是安排田禋的建队南下,做好每年骚扰晋廷的计划,同时每年都选择支军队来骚扰晋军,就好像是唐朝灭亡高句丽那样,先疲敌,再灭敌!

说到底,为了对付晋廷,刘泰的确是给苏峻搭建了舞台,但要苏峻没有抓住,那刘泰也不能把所有的机会全部都压在苏峻的身上不是。

而且灭国的战略也没道理全部都压到苏峻的身上,只要国力比对方强,那耗就是了!

而刘泰则耐心的等待着时间一点点的流逝,毕竟现在还只是七八月,哪怕是小冰河时期。

这时候太阳也还相当炙热,等这炎热夏季过去,自己麾下士卒才能顺利发挥全力。

到了冬天,虽然南方潮湿的水汽与寒气结合能形成物理与魔法的双重伤害,但自己麾下战卒却也不只是鱼鳞甲,更有着冬日作战的棉甲,以及成熟的火炕建设。

到了冬天,谁的军队跟能忍耐冬天的寒冷却是还不一定呢!

刘泰看着炙热的太阳,从容道,“安排给王桑与赵安军队粮食之中加入菉豆,炎炎夏日,也就只有这些能够让他们解渴了。

还有这时节北地果蔬也已成熟,制作成罐头也给前线送批过去,想来能相当提升士气!”

罐头这种东西,以及相应的密封法,刘泰这边倒早早研究出来了。

不过主要是为了装鱼肉而弄出来的,没办法,海船弄过来的鱼,保鲜永远是一个大问题。

一般情况来说,是靠着冬天的时候开采寒冰,将其储蓄起来,夏日的时候取冰自用。

毕竟是小冰河期,冬天最不缺少的就是冰块了,约束冰块数量的就是地窖大小。

不过相对来说,哪怕刘泰在沿河的港口修建了超大型的冰窟,但是面对着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,冬日积累下来的冰块还是远远不足。

至于硝石制冰法,想要制作冰泥碎冰倒容易,但想制作供给航运所需的冰块,那就杯水车薪了。

这样的情况下,为了保存鱼肉,同时为了推动煤炭能源的进一步运用,刘泰自然而然指导巴氏杀菌的办法,靠着工匠们的海量实验,这个杀菌办法到底被弄了出来。

而这种技术的存在,延长了很多水果与鱼肉的保质期,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普及的技术。

最重要的是这技术影响到了食物的存放